鼓浪屿建筑之旅(1)
鼓浪屿原来是各国租界,那些建筑被完好地汇集、保留,工艺精湛,美伦美涣,鼓浪屿因而有"万国建筑博览"之称。只需一天的时间,足以将鼓浪屿上大大小小的建筑都游览一遍,重温这个小小的岛屿承载的厚重的历史。
鼓浪屿建筑之旅(1)
建筑推荐 | 地址 | 简介 |
---|---|---|
1.天主教堂 | 鹿礁路34号 | 于1917年建成,为哥特式建筑,外观雄伟华丽,是体现鼓浪屿西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,教堂内部分为祭坛和礼拜厅两部份。 天主教厦门教区曾经管理从龙岩到莆田的80个天主教堂,范围及于半个福建省。 |
2.番婆楼 | 安海路36号 | 建筑于1927年,为二层密缝红砖圆拱回廊式建筑。建筑设有鼓浪屿最高最大门楼,建筑外部装饰讲究,圆形回廊方柱顶端均装饰花卉雕塑。建筑门框、窗套采用玉白花岗岩,楼顶四面女儿墙中部均有画屏。建筑周围环境精巧别致。 建筑系晋江籍菲律宾华侨许经权于1927年建成。建筑是许为尽对母之孝而建,许母平时换穿儿子们送的衣衫,佩戴儿子们买的金银首饰,珠光宝气,俨然南洋富婆。街坊邻居称其为"番婆",楼也就叫"番婆楼"。 |
3.大夫第 | 海坛路58号 | 为闽南二落燕尾式四合院民居建筑,具有200年历史,是鼓浪屿现有最早的民居。主房为四合院,两侧有护厝,左右拼接。建筑立面处理丰富,用实心砖或空斗砖砌成图案,朴实无华,建筑屋背为燕尾式,内部透雕花饰秀美,绚丽多彩,充分体现闽南民居建筑的传统艺术。 清嘉庆之年,同安石浔人黄旭斋来到鼓浪屿建起二落燕尾式四合院,其子黄昆石官至户部监印,即选知府、盐运使、中宪大夫,生有五子,并领养二子,取义"七贤"。后在大夫第右侧建四落大厝和一座燕尾双曲屋面住宅。这些具有闽南特色的民居建筑已有近200年的历史,是鼓浪屿现有最早的民居,在众多的西洋建筑楼群中,显得十分突出,不失为鼓浪屿建筑的瑰宝。鸦片战争中,英军曾为据作为指挥营地,如今在大夫第的石头上尚有英军刻的三角旗标志。 |
4.会审公堂 | 笔山路1,3号 | 建筑为两幢西欧式别墅组合,造型基本一致,呈对称状,立面圆平组合,较为和谐,女儿墙独具艺术韵味,具有群体建筑景观特色。 会审公堂是工部局的附庸,规定"凡案涉洋人,无论小节的词讼,获有罪名之案,均由该领事亲来或派员会同公堂员审问"。1933年,十九路军发动"闽复",拟收回司法权,1941年,由日军接管,抗战胜利后,历时42年的"会审公堂"被撤废。"文革"前作为干休所一部份,现今为民宅。先人已逝,楼房依旧,门楼尚存,院内衰草萎萎,棺须垂挂,不见当年喧闹,但站在挂过公堂招牌的门楼前时,令人不禁依稀感到当年的屈辱。 |
5.四落大厝 | 中华路23、25号海坛路33号 | 马鞍式山墙立面造型,建筑艺术特色雷同大夫第。 |
相关链接
重庆中国旅行社:【www.cncqt.com】
以上信息由重庆中旅整理编辑,重庆中国旅行社在重庆旅行社排名前列,欢迎访问重庆中旅了解更多
重庆到厦门鼓浪屿旅游,
重庆到厦门鼓浪屿旅游必去景点,重庆到厦门鼓浪屿旅游路线,重庆到厦门鼓浪屿旅游资讯。